安全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命线。2025年初,机电厂以“隐性风险深思细查”为主题,开展了一场覆盖全厂的安全专项活动。这场活动以牢固树立“事故可防可控”理念为根基,以坚定“零事故”目标为导向,不仅是对“保守决策”与“穷尽思维”的深度践行,更是企业从“被动应对”向“主动预防”转型的关键一步。通过系统性风险防控体系的构建、全员参与的隐患深查、技术与管理双重创新,机电厂将风险防控的“保守性”转化为决策的科学性,将“穷尽式思维”贯穿于风险辨识的全链条,为安全管理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新范式。
从行业痛点出发,激活安全内生动力
近年来,机电厂因设备老化、工艺复杂等问题,多次面临因隐性风险对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考验。此次专项活动以“全覆盖、零死角”为目标,直击安全管理痛点——那些难以察觉却可能引发重大事故的隐患。活动通过动态风险辨识、分级管控、闭环整改,将安全管理从“事后追责”转向“事前预防”,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心剂。
创新实践:从“现场思考”中揪出“藏匿的危机”
隐性风险的发现,始于干部职工对作业现场的深度观察与主动思考。机电厂通过“三步走”机制(观察现象→分析根源→制定对策),引导全员从习以为常的操作中挖掘隐患:矿修车间的班组长在交接班时发现,工具箱中常出现“带病上岗”的工具。通过追溯工具使用记录,发现因“怕麻烦”而延迟报废的陋习。随即车间开展“工具健康”行动,要求生产班组对工具箱中的工具进行筛查整理,对不完好、不标准的工具进行报废更换,保证工具箱中的工具拿起来就能放心用。支架制造车间的安全员在午间巡查中发现,连班职工为图方便横穿作业区。进一步调研发现,劳保物品存放区域不合理,离作业区域绕行距离长是主因。车间重新规划通道路线,重新设置了安全帽存放区,并加大安全宣教,将“绕行麻烦”转化为“安全习惯”。液压件的老职工在操作车床时提出疑问:“铁屑飞溅轨迹是否有规律?”技术人员通过记录飞溅数据和测量,最终通过加装可调节防溅板,既解决因铁屑飞溅导致职工滑倒和灼伤风险,又减少了现场清理时间成本。
干部职工的“现场思考”不是被动响应,而是通过“多问一句、多看一眼、多试一次”,将经验转化为风险防控的“探测器”。
全员参与:以“思维破冰”推动“行动突围”
机电厂将隐性风险排查定义为一场“思维的革命”,通过三类场景激发职工主动思考:
情景还原:辅运车间组织行车工与安全管理人员模拟行车工上下行车时的场景,发现行车平台护栏与梯子平台护栏落差高,存在上下车无手扶栏杆的痛点,共同设计过渡护栏,确保行车工作业安全。
逆向推演:电修车间针对液压拉马超压问题,邀请操作工反向推演风险链:“思想懈怠→误判压力→设备过载”。据此在作业设备旁加设操作规程,并加大职工安全培训,加强自保互保意识,以便作业人员时刻合规作业,从思想源头阻断风险传导。
通过“思考工具化”(如事故树分析、5Why法),职工从“凭感觉干活”转向“用逻辑防风险”。
长效治理:让“深度思考”沉淀为“制度基因”
此次专项活动并非“一阵风”,而是机电厂构建长效安全机制的起点。机电厂将干部职工的现场洞察转化为系统性防控机制,建立作业岗位风险辨识、风险评价清单,对全厂424个危险源重新梳理并进行三色分级,同时明确管理对象、管控责任人、主要监管人员和主要责任人,并制定了相对应的管控措施。完成设备接地系统升级、老旧设备防护优化等53项风险防控,确保风险“早识别、早预警、早整改”。
成果启示:安全管理的本质是“思维的升级”
机电厂通过此次活动的实践揭示:隐性风险管控的深层逻辑在于改变人对风险的认知方式。
从“视而不见”到“见微知著”:通过风险预想的“思考训练”让职工学会从飞溅的铁屑、松动的螺栓中读出风险信号。
从“单点应对”到“系统破题”:如退火窑平板车登高台阶的设计,不仅解决攀爬风险,更衍生出“台阶高度与工件尺寸匹配公式”,成为同类场景的标准化解决方案。
当干部职工戴上“思考的放大镜”,那些隐藏在设备缝隙、操作习惯、管理盲区中的风险便无所遁形。机电厂以一场全员参与的“思维革命”,将安全管理的边界从“物理现场”拓展至“认知深处”,这或许是对“隐性风险深思细查”最深刻的诠释——安全,始于每一双凝视现场的眼睛,每一颗追问真相的匠心。